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文件 > 通协发文件 > 正文

政协文件

通协办发[2013]21号政协委员在社情民意恳谈会上提出的意见建议

时间:2013/11/07

 

政协委员在社情民意恳谈会上提出的意见建议

按:

2013117,通州区政协召开有区委、区政府领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各界别委员代表参加的社情民意恳谈会。会上,委员们坦陈己见,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建议。现整理如下,供各位领导参考。

一、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关于举办大型活动,提升通州国际形象的意见建议

(付长宝委员)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正逐步增强。众所周知,通过举办国际盛会,可有效提升城市影响力,如瑞士达沃斯,因举办达沃斯论坛,为世界熟知;中国海南博鳌,因博鳌亚洲论坛,成为海南最具影响力的名城;俄罗斯索契,因成功举办22届冬奥会,享誉世界;京郊怀柔,因举办世界妇女大会,声名鹊起,成为京郊首屈一指的花园城市,2014年,怀柔雁栖湖将承办APEC会议,这无疑将给怀柔区带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顺义新城,因在新国展举办每两年一次的北京国际汽车展,业已成为顺义的名片之一。这些都充分说明成功举办大型活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

近年来,通州相继举办了草莓音乐节、运河国际艺术节、运河音乐节、运河绿道骑游节、七夕文化节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重大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但是,通州承办具有国际、国内巨大影响力活动的能力仍需增强。目前,我区基础设施尚不完备,交通不够便捷,接待能力存在较大局限。

根据现状,建议如下:

第一、建设大型国际会展中心作为承办大型国际化展览、引进国际意义的大型活动的硬件载体,进一步提升通州国际形象。

第二、承办北京国际长走大会。通州地势平坦、植被丰富,依托万亩森林公园绿色步道,可将旅游观光与徒步健身紧密结合,打造通州北京国际长走大会的固定场地,逐步形成品牌。

第三、承办清华、北大赛艇比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赛艇赛事业已逐步成熟,将人民大学、电影学院等高校引入通州,为承办赛艇比赛提供了人文条件,利用通州大运河宽阔的水面资源,将一年一度的赛艇比赛移师通州,必将有助于扩大通州国际影响力。

第四、举办北京国际龙舟邀请赛。赛龙舟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但多在南方流行,北方尚未有形成规模的端午节龙舟大赛,通州河流资源丰富,特别是京杭运河水面宽阔,两岸景色优美,已具备举办大型龙舟赛事的优势和条件。

第五、举办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依托中国宋庄强大的艺术家群体资源和宋庄国际影响力,将北京艺术博览会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盛会,吸引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聚集通州,为通州增加时尚、艺术和国际气息。

第六、举办中国特产交易博览会。通州逐步成为重要的移民城市,通过举办中国特产交易博览会,汇聚各地土特产品,吸引各地的客商,将通州商业氛围推向新高。

(二)关于持续改善我区交通状况的意见建议(王焕菊委员)

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围绕通州“一核五区”的整体布局,建设高效、安全、便捷、舒适、文明的交通体系是实现通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必然要求。

我区交通体系现况。一是通州与北京市区间通道少、交通不畅。通州进出京交通路网主要为“四横、四纵”,四横是朝阳北路、朝阳路、京通快速路、京哈高速。四纵是通顺路、六环路、京津高速、京津公路,其中1条快速路(京通快速路),4条高速公路(京哈高速、京津高速、京沈高速、六环路)。车辆通行多以京通快速、京哈高速、朝阳路和朝阳北路为主,由于通州人口大多集中在城南,朝阳路、朝阳北路地处城北且路口多、车速慢,车辆一般不愿更不便选择;京哈高速地处通州城南,但需经通马路自台湖收费口上主路,由于通马路路窄车多,台湖进出口车流汇集,交通拥堵较严重;选择自京通快速进京的车辆较多,车辆集中聚集,造成通州北苑早晚交通拥堵严重,蔓延至新华大街等街道。二是城区主干路空间布局不均衡。贯通城区的南北向主干路不足,仅有新华南北路、滨河路、通惠南北路,其中只有新华南北路能贯穿城区,而且由于京秦铁路横穿城区,形成五座下沉式跨线桥,其中玉桥中路、新华南路两处的桥洞较窄,车辆通行能力较低。三是运河以东居住人口增加,进出城交通压力加大,六环西辅路、宋梁路长期修缮未通车,芙蓉路耿庄桥下早晚高峰严重拥堵,交通条件已不能满足运河核心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需求。四是公共交通舒适便捷程度不高。以19路和813路公交车为例,区内19路车发车间隔大(半小时一辆)且车内脏乱,座位少,舒适性差;813路属跨区运营线路,人多车少,乘车难。

为了持续改善我区交通状况,建议:

第一、着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绿色交通系统。交通规划以公共交通为主,行人、自行车优先为设计理念,清理、修葺人行步道,建设林荫道系统,为行人创造安全方便、生态型步行环境;建设自行车行车、停放系统,与人行步道相连,实现共通;建立公交枢纽系统,积极协调调整公交路网布局,改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硬件环境。

第二、打通断头路,增加微循环能力。如打通芙蓉小学门前东西方向、自由城西门南北方向道路,可极大减轻东关大桥车辆掉头压力,缓解城区主干道交通拥堵。

第三、提高效率,抓好道路施工的工期管理。如宋梁路、丁各庄桥南500米处的施工多年未完工,六环西辅路也未在规定时间通车,致使运河以东往宋庄方向和北京城区方向车辆汇聚,造成耿庄桥交通拥堵。

(三)关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意见建议(吴涛委员)

随着通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逐步增加,城市管理标准和任务均有所提高,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以交通指示灯设置时限为例,通州城区多地拆迁,主要街道车流量发生明显改变,如新华大街自老银地路口至东关大桥西侧路北区域拆迁后,新华大街南北路口、吉祥路路口、车站路路口,南北向行驶车辆明显减少,新华大街东西向主干线等红灯车辆排队,南北向绿灯时却无车通过。此情况下,应通过及时调整交通指示灯时限,缓解新华大街主干线的交通压力;再如老银地路口交通指示灯24小时变灯时限无变化,白天交通繁忙时指示灯变化周期为1.5分钟,夜间变化周期仍为1.5分钟,若将夜间交通指示灯变化周期改为30秒,可节约等待车辆的时间、燃油,减少司机为免于等待加速猛抢造成的交通安全隐患,由此应在定期监测车流量,根据流量调整交通灯变化时限。

城市管理问题与城市发展紧紧相连,与管理手段明显相关。解决城市管理问题,要就事论事,更要从源头抓起。建议: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文明执法,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服务理念,从突击式、被动式向制度化、常态化转变,从出现问题后管理向预先介入、初期预防模式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责任制、精细化转变,树立起全新的城市管理理念。

第二、全力转变城市管理部门作风,深入基层,了解、梳理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城市管理问题,积极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转变“政府包揽”的传统管理模式,形成统一管理、多家经营、有序竞争的运行机制,以建立市场模式为导向,突出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四)关于加快推进“智慧通州”建设的意见建议

(鲁新龙委员)

建设智慧城市是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截至今年4月,全国有3个直辖市、6个省份、51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今年1月底,国家住建部已确定首批智慧城市试点90个,其中包括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目前,我区总体信息化水平与全市先进区县相比仍有差距。区级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设计及统一协调管理需要进一步强化;对智慧城市的认识、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和规范标准的制定、有关专业人才的引进等配套软环境建设需进一步优化;在满足智慧城市需求的硬件基础设施、智能化服务应用、信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智慧通州”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的任务,应结合各地试点情况及我区实际,采取分步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通州”建设,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智慧通州”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注重舆论宣传和引导,提高政府、企业、居民对智慧城市理念的认同度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协同度;着力提高各级领导重视程度、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建议筹建“智慧城市”业务体验馆,以此推广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定期举办相关知识普及和应用培训,结合新产品的发布,采取试用、体验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居民的认知度。

第二、健全领导机制,在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智慧通州”建设领导小组,可由区长任组长,统筹负责全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建议成立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智慧通州”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汇集优势智力资源,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智慧通州”建设。

第三、坚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按照《智慧北京行动纲要》、《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通州区“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及我区各领域原有规划,制定实施“智慧通州”建设规划和行动纲要,进一步完善全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框架,优化智慧产业、服务、信息资源、基础设施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等各个层面的结构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统一标准规范、强化协调推进。

第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全区信息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幅提升互联网接入宽带标准,推进光纤到楼入户,加强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建设通州信息大厦,打造城市信息枢纽;积极推进基础资源库建设和共享,从建设初期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数据库、系统软件等共享、兼容问题,实现各部门间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互,减少重复建设扩大新兴技术应用程度,促进云技术在城市运行和产业发展中的融合应用,以信息大厦为基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云平台,按服务行业和应用对象不同,下设多个云服务中心;加快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园区、交通设施、路桥设施、街道、小区、楼宇等领域的应用,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试点示范,建设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第五、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和城市副中心建设实际,优先从方便群众生活的方面入手,以“智慧街道”、“智慧乡镇”、“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交通”等建设为突破口,通过重点地域、重点领域的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六、高度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提高综合防范意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城市运行安全;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制度,切实提升综合防范水平;重点建设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积极推行和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立有效的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体系,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和防范能力,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二、关于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关于推进通州区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邹晓美委员)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我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在小城镇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南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缺乏区域性规划指导,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人口规模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把握和规划布局尚不明确。二是小城镇主导产业培育不够,产业特色不明显,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缺少名牌企业和大型项目的入驻,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是小城镇建设用地不足,土地集约利用和产出效益相对偏低。四是小城镇建设资金紧缺,融资能力较弱。

借鉴先进地区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小城镇的经验,结合通州区实际,建议如下:

第一、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区发改委、区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乡镇为成员单位的通州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我区城镇化建设工作;区有关职能部门和各乡镇应进一步明确城镇化建设中的工作职责,认真研究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资金等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对南部地区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布局,提前规划道路、电力、通讯、医疗、文化、教育等基础性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布局,突出产业特色,努力构建“北有新城,南有新型小城镇”的通州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建设时序上,应选取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明显的一个乡镇为试点,按照“重点发展、整体规划、整镇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一切力量加强对试点镇的各项建设,全力打造新型小城镇示范镇,进而带动南部地区更好地发展。

第三、小城镇建设与园区发展有机结合,突出产业特色,充分考虑各园区区位发展条件,进一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将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能够引进更好项目、引领发展的园区,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培育和壮大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实现错位发展;加强园区的综合服务保障工作,为企业职工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保障。

第四、借鉴天津市华明镇以宅基地换房的操作模式,在现行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农民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标准置换新城镇住宅并迁入居住,可将布局分散、数量大、使用率低的农民宅基地集中,统一整理复耕还田或转为建设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同时,解决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通过调研,华明镇12个村共有宅基地12071亩,新建小城镇占地3476亩,腾出建设用地8595亩,满足了小城镇开发建设的需要。

第五、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制定出台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政策和指导性意见,明确重点发展区域及目标,吸引企业、集体、个人、民间资本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可按照安置现有人口所需的住房数量,在新建小城镇内集中规划建设农民住宅,通过建设用地指标置换,使分散居住的农民向新建小城镇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节约出一定量的建设用地,将节约出的建设用地或用地指标以市场价格出让,筹集建设小城镇建设所需的资金。通过调研,华明镇新镇建设用于农民住宅和配套设施建设、农民搬迁补贴及社会保障等各类支出 40 亿元,出让土地收益50 亿元,做到了资金平衡有余。

第六、明确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健全和完善与小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可采取城市管理中心下移的办法,对小城镇的市容、环卫、绿化、物业等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管干分离,社会监督,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养管队伍;突出小城镇管理体制特色,形成以社区居民委员会、邻里和居民小组为主体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二)关于遏制农村违章建楼的意见建议(张松委员)

目前,通州城区拆除违章建筑工作成果明显,但农村地区以村委会名义,集体开发农村土地,违章占地建楼现象突出。这些违章建筑未经审批、备案,管理难度、造成损失巨大,一是因其以村为单位建设,与小城镇统筹全镇规划相悖,破坏了整体规划;二是承揽违章建楼的开发商一旦获利,其后续服务往往中断,村民利益不能保障,且一旦占地拆迁,由于手续不合法,极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鉴于此,建议:

第一、调整管理理念,加大执法力度,增强部门协调,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制定旧村改造申请、审核制度,由各村提出意愿,主管部门备案审批,统筹规划农村建楼工程。

第二、建立以村支部书记为支点的农村违章建筑信息汇报制度,对在农村地区出现的违章建筑形成“村村有人管,事事有汇报,月月有汇总,年终有总结”的管理模式。

第三、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结合,扩大旧村改造工作范围,在梨园、张家湾镇推广开展的基础上,适当给予条件较成熟、村民“上楼”需求强烈、积极性高的村建设权限。

三、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关于改善我区空气质量的意见建议(孙大公委员)

自去年,我区冬季出现了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了健康隐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通州与全市环境形式相同,处于津冀蒙气候环境包围中,已没有环境容量,外来污染是影响全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成因。二是城市和人口规模继续增加,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污染物排放增量加大。三是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机动车排放污染,特别是我区地处北京东部交通要塞,过境车辆较多、极端天气大货车滞留等更加剧了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程度。四是城市建设提速,施工项目较多,目前我区开工建设的工地有130余家,开工面积达到800多万平米,施工扬尘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区空气质量的突出问题;五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污染企业、烟煤取暖造成废气粉尘排放量大,局部地区的污染较重。

鉴于上述情况,建议:

第一、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完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清退机制,通过“多减快减,少增缓增”逐步实现空气质量达标,为新项目引入腾出资源和总量空间。

第二、提高管理能力,加大环境智能监测系统的建设力度,强化时时监控、远程监控能力,建立环保系统数据中心,与市环保局、区工商、水务、市政、土地、规划、发展改革等部门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实现对污染行为动态全程管理。

第三、增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由一事一罚向统一立案合并处罚转变,拆迁施工企业应成为目前执法重点,强化环保执法部门牵头的联合执法职责,督促相关部门履行执法责任、监督执法效果,公开执法成果。

(二)关于有效治理垃圾围村的意见建议(冯勇委员)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现象日益突出。农村垃圾多倾倒在环村沟、废弃窑坑鱼坑、村边小河池塘等,村民处理垃圾一是“扔”,二是“烧”,加剧了农村环境恶化,损害了村民的健康。各乡镇针对垃圾围村现象,采取成立环卫机构,购置清理、清运设备,补充保洁人员等一系列措施,围村垃圾明显减少。但是,仍有一些区域垃圾围村反复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垃圾清理、运输、处理体系不健全;农村人口卫生意识不高,生产生活方式需要转变等。

由此,建议如下:

第一、建立城乡一体化垃圾管理机制,创建覆盖全区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做到各村收集、乡镇运输、区管处理、环保监督。同时,制定农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具体办法,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第二、成立环保合作社,每村设分社,引导农民试行垃圾分类,从村民手中回购垃圾,减量化处理有机可降解垃圾和惰性垃圾,资源化处理可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不可降解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创造一条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低碳环保之路。

第三、加大对农村环境建设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筹集的多元投入格局,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促进农村垃圾处理进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组成体系,理顺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可尝试专职保洁员与义工相结合的制度,按照人口、耕地、宅基地测算每一个家庭的义工天数,不愿出义工的家庭可付费抵消,缓解村集体的经济压力。此外,还可制定村规民约,形成村容治理的长效机制。

四、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关于加快发展我区国际教育的意见建议(王德华委员)

建设国际医疗服务区、国际组织集聚区被列入我区“一核五区”的整体布局,同步推进国际教育发展,既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也是服务发展国际高端资源的动力源泉。

目前,北京市国际教育主要为三种类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也称“国际学校”;具有招收外籍学生资质的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上述三类均为学历教育,但不包含高等教育。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全市共有19所,其中朝阳17所,顺义2所,我区还未建立;通州已创办了另外两种国际教育模式,现共6所(这里指的是中国政府或自然人、法人创办的学校),仅次于东、西、朝、海四个区,排名第五,其中中加学校和潞河国际教育学园属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从人数上看,目前共有来自美国、韩国等国家的180余名学生在我区学习,在校任职外籍教师共58人。

通州国际教育与当前形势发展需要相比,在招生规模、课程设置、规范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缺少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国际学校和其他国际教育品牌。鉴于此,建议:

第一、       创办一所国际学校至少需480名稳定的外籍学生生源,

在我区公安机关注册登记的18岁以下外籍人员仅163人,以当前的人员构成,一两年内建成成熟的国际学校尚不具备相应的条件。但是,未来几年,根据通州区整体规划和发展速度,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成,大批外籍人员将入驻通州,应及早规划国际教育学校,为其提供必要、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一流的国际学校。

第二、建立以一流国际学校为龙头,多类型、多层次学校为主体的国际教育园区,实现国际教育集团化和规模化。在园区规模方面,应进行专业、深入的评估和测算,仅一所国际学校,应具备图书馆、实验室、剧场、体育馆、室外田径场、游泳池等场馆,且涉及幼儿园至高中全部学段,招收学生较多,占地面积较大。目前中关村国际学校占地1000多亩,NIT国际学校(爱迪教育)占地500多亩;园区应容纳各种类型、层次的办学机构。在园区选址方面,应考虑建设规模、周边环境、道路交通等因素,还应尽量临近外籍人员聚居区。

第三、在实施步骤上应超前规划,分步推进。第一步为五年内,尽快成立国际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可由区级主要领导任组长,统筹负责全区国际教育发展方向和整体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主管副区长牵头,区教委、发改委、规划分局、国土分局等部门组成,具体负责国际教育的规划设计、办学审批、日常管理等工作;中加学校、潞河国际教育学园、潞州中学已具有一定规模,积累了办学经验,可重点进行升级改造,尽快建立我区首批高质量的国际教育示范学校。第二步为五至十年,全面开展国际教育园区建设。在聘请国际资深设计团队对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进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有资质的优秀外籍教师;突出特色教育,融入中国书法、绘画、音乐、武术等课程,充分发挥宋庄文化创意产业、九棵树数字音乐产业集聚区优势,推动各功能区域的促进与融合,使之形成“一所学校一种文化、一所学校一个品牌”。

(二)关于做大做活潞河中学品牌教育的意见建议(庞玉委员)

随着我区城市建设发展的加快,人口急剧增加,学位缺口增大;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进驻我区,外籍人员逐步增加,区内生源出国深造需求增高,学生对国际教育的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在此形势下,潞河中学作为通州百年老校,通过发展,已完成了从历史名校向现代名校的转变,充分发掘和利用潞河中学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活潞河品牌教育,建立品牌分校,发展国际教育,将有助于提升通州整体教育水平。

建议:

第一、潞河中学开办分校或附属学校,采用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建新学校,新校与老校间在管理、学术上进行交流合作,由于同属我区,管理体系相同,合作效果应可保障;二是潞河中学办第二校区,或初中校区、小学校区、学前教育校区。根据潞河中学现有校区情况,建议将潞河国际教育学园西侧的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易地另建,腾出土地建立潞河学前教育校区;城镇西南、人口稠密区域建潞河附属小学校区和附属初中校区;城镇东南农村区域建潞河中学分校。通过建立分校,可增加我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有效缓解学位紧张,平衡教育需求。

第二、现有的国际教育多以本地学校开设国际部居多,如人大附中国际部、清华附中国际部、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等。潞河国际教育学园由于已办学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具备较好的国际教育基础,建议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整合全区国际教育资源,提升硬件水平,优化办学条件,完善我区国际教育体系。

五、关于社会民生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关于创建新型文明社区的意见建议(赵静委员)

随着,我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的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基础工程,越来越受到群众广泛关注。据统计,我区由街道管理和乡镇代管的城市社区99个,由乡镇管理的农村社区453个,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高端社区,居民多为教育程度及收入较高人群,小区环境、配套设施较好,社区管理较规范;二是普通社区,老旧小区居多,日常社区管理欠缺;三是安置房社区,居民以失地农民为主,“上楼”后农民生活方式的调整是社区管理难点。近年来,我区在文明社区建设方面推出了“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楼门文化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等一系列举措,社区整体环境、服务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社区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付、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缺乏自筹资金机制与途径,建设资金普遍短缺。二是社区居委会办公条件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三是社区工作者年龄、学历、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社区服务实践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四是部分居民对社区服务认识模糊,居民参与意识有待提高提升。

鉴于此,建议:

第一、将社区创建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鼓励现有社区服务机构拓宽自筹资金渠道,尝试设立社区发展基金, 动员企业、团体、个人向社区捐助;加快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强化专业素质,建立志愿者(社工)登记注册制度,着力改善、优化、丰富社区服务人员结构;建立服务奖励制度、社会回报登记制度,积极吸纳社区居民参与管理,提高居民参与度,为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提供保障。

第二、统筹社区规划,调整基层管理区域,将业主委员会自治区与社区居委会辖区归为物业管理区域,便于居民自治;推行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成员直接选举,选出代表居民意志、能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自治组织;物业管理公司选择权交由业主委员会或由居委会组织招标,增强市场化程度,积极探索居民自治的有效方式。

第三、增加绿化面积,进行墙壁美化,宣传养绿、护绿知识,增强居民绿化意识;打击无证经营、违规饲养犬只、私搭乱建等破坏环境行为,进一步加强社区综合治理;继续强化外来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加快推进智能社区安全管理,创造整洁优美的社区环境。

第四、加大再就业培训指导,提升失业群体就业技能,增加就业信息交流,扩宽就业渠道;加大助老、助残、帮困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户服务档案,提供个性、精细化服务;丰富就医保健、托幼养老、居室保洁、车辆保管、水电维修等便民服务项目,构建人性化的社区服务体系。

第五、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增建街道图书馆,引进流动图书车,满足居民文化需求;深入挖掘尊老爱幼、礼仪标兵等文明榜样、先进事迹,树立道德标杆,努力营造安定详和、文明礼貌、关系和谐的人际氛围;广泛开展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科普知识等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健身运动,推进社区居民人际交往、感情交流,促进社区和谐,营造健康高尚的社区文化氛围。

(二)关于加强我区便民蔬菜市场(网点)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建议(高金红委员)

我区社区便民蔬菜市场(网点)已形成生产、流通、销售网点为一体的蔬菜流通网络,基本满足了广大群众购买方便菜、放心菜、新鲜菜、便宜菜的需求,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城区共有各类蔬菜网点87个,售菜面积共计14844平方米,服务人口55.24万人。

随着城市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现有的蔬菜零售市场(网点)与群众要求的距离逐渐拉大。一是缺乏统一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和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难以对蔬菜市场的规划、建设、管理形成强有力的规范监管;二是城区蔬菜零售网点设置不合理、分布不均匀,既有“扎堆”现象,也有缺少蔬菜网店现象;三是大部分农贸市场、菜店存在硬件条件差、卫生脏乱等现象,建设标准不够普遍存在;四是政府投入不足,便民蔬菜市场(网点)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体现不充分。

鉴于此,建议:

第一、统筹全局,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全区蔬菜市场建设的整体设计,编制蔬菜零售网点建设规划,促进全区便民蔬菜网点建设科学发展,多建小型便民菜站,实现社区蔬菜零售终端全覆盖,所有街道、每个社区至少有1个蔬菜零售终端且步行距离为15分钟,实现“建一处市场、繁荣一方经济、服务一方百姓、构建一处和谐”的要求。

第二、对涉及菜市场的规划、土地、建设、验收、管理、经营等开通审批绿色通道,给予政策优惠;对民营持资参与市场建设,通过“以奖代补”给予一定经济奖励;对参与社区小菜园建设、运营的专业合作社、菜农给予适当补贴,促进农民增收,平抑市场蔬菜价格,保障持续平稳供应。

(三)关于关注老年人生活的意见建议(池雪斌委员)

北京已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全区老年抚养比为9.3%老年抚养比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有中仓、新华、北苑街道,张家湾、县、西集、永乐店、潞城镇和于家务乡,上述区域老龄化较为严重,赡养老人负担较重。

为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建议:

第一、以社区为依托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需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依托社区提供多样化服务。一是做好辖区内老年人口摸底调查,建立老年人口基本情况档案,为制定规划和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二是建设完善社区老年人文体活动场地和设施,丰富老年人生活,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将老年大学、文化站引入社区;三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健全老年人生活服务体系,通过招标购买将家政、餐饮服务引进社区;四是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全老年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医生定期巡诊,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有人指导,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

第二、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参与养老事业。一是在掌握老年人口情况及发展趋势基础上,制定机构养老发展目标和规划;二是加大对养老机构发展的资源配置,积极制订落实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基本建设性补贴、运行经费补贴等。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通州区委员会 版权所有?
运行维护和管理:北京市通州区信息中心 京ICP备 05031679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838号